在汕头老城区西北角,一片4.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金平区光华街道党工委全体干部持续攻坚、躬身笃行,将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。面对棚户区集中、困难群体占比高的现实挑战,街道以党建为笔、民心为纸,绘就基层善治的温暖画卷,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鲜活样本。
精织网格,筑牢平战转换“生命堤”
光华街道构建“街道党工委—基层党组织—网格党小组”基层治理体系,以党建为引领、网格为单元、问题为导向,将15个综合网格细化为50个“微单元”,103名网格员与“双报到”党员、志愿者组成“红色方阵”,每日穿行于街巷之间。2021年寒冬,网格员发现乌桥岛一栋四层危楼外墙剥落、沙石倾泻,街道党工委当即启动“平战转换”机制——24小时内撤离10户居民,设置警戒岗哨,开放应急庇护所。当危楼轰然倒塌时,“零伤亡”的奇迹彰显机制效能。精准高效的处置背后,是40个共建党组织协同发力的成果:2021年以来开展共建活动60余场,推动资源在网格汇聚、风险在源头化解,为老城区安全治理树立标杆。
拆改建融,激活百千万工程“新引擎”
作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攻坚主战场,街道以拆危建新重塑城市肌理。面对乌桥岛80%房屋建成已超50年、6700余户居民亟待安置的困局,党员干部化身“红色服务员”,积极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2017年启动的汕头最大规模棚改工程。党员先锋既当“搬家小哥”又做“政策调解员”,三年助力3000余户居民迁出乌桥岛,1500余户迁入“新天家园”。创新“拆改结合”模式,针对部分老旧小区:实施内涝点整治及管道清淤、修复等工程,近5年完成104个老旧小区改造;针对部分危旧厂房:将厦岭路50年代危房群改造为智慧停车场;把新乡社区15亩闲置地“变废为宝”建成便民车场;更借势“百千万工程”东风,拆除危房2.8万平方米,新建住宅2200套。如今,居民从“忧居”迈向“优居”,昔日的“水浸街”已蜕变为推窗见绿的宜居家园。
慈善赋能,构筑党群连心“强磁场”
在低保、残疾人口占比4.4%,老年人占比超30%的街区,温情从未缺席。街道打造“乌桥情·爱心行”慈善品牌,二十年累计帮扶超万人次,创新“党建引领+党员带头+好人响应”模式,凝聚起跨越时代的向善力量。“中国好人”陈振勇十年如一日为200户困难家庭发放生活补助,累计超500万元;“广东好人”麦微纯传唱潮州歌册抚慰孤寡老人;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曾雄二十载救下42名遇险群众……点点星光汇成星河。街道成立全市首个街道级慈善会,带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超4000万元;撬动社会资源600万元,建成全区首个街道级全托养老服务中心,实现“安心养老”;党员志愿队送出的“爱心午餐”三千余份,温暖数名独居长者;慈善食堂“三元饭堂”成为困难群体的暖心港湾。
从破解“安居难”到托举“幸福梦”,光华街道的实践印证着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深层逻辑:以党建链整合资源链,用民生温度标注发展高度。正如党员干部的共识:“让群众过上好日子,就是最朴素的宏愿。”这份担当,正为广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注入澎湃动能。
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封堵危房磨破的手套、上门调解嘶哑的嗓音、慈善账本密密麻麻的记录。在光华街道,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初心兑换承诺,在斑驳的老城砖瓦间,垒起一座名为“民心”的新城。当黄花风铃木在新天家园绽放,当爱心午餐传递至长者手中,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种子已在汕头沃土生根发芽——这,正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。